《大灭绝时代》
作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本书简介:
作为《纽约客》资深记者和优秀科普作家,科尔伯特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复杂的生态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她亲历全球生态现场,从巴拿马的两栖动物保护中心到亚马孙雨林,从安第斯山坡面到大堡礁的外围海域,用亲身经历和感受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物种灭绝的紧迫性。书中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旁征博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科学背景知识,使读者在领略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物种灭绝的科学内涵。例如,在描述巴拿马金蛙的灭绝时,她不仅讲述了这种古老动物从随处可见到稀有物种的悲惨命运,还深入探讨了背后的原因,如人类无节制地砍伐森林、工业社会的扩张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让读者在感性的触动中引发理性的思考。
阅读《大灭绝时代》,我们会被书中描绘的严峻现实所震撼,也会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促使我们反思自身的行为对自然界的影响,激发我们采取行动保护地球家园。作者在书中提到,人类当然可以是破坏性的、短视的,但人类同样也可以是有远见的、利他的。她为我们展现了众多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奋斗的人们,如为了蛙类保护而放弃自己婚姻的EVACC志愿者,为了研究海水酸化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而在伊斯基亚岛上过着清贫生活的海洋生物学家等。这些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依然有机会改变现状。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支持环保政策、参与生态保护行动等方式,我们可以为减缓物种灭绝趋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书馆寻书指南(电子资源):图书馆网站富元搜索《大灭绝时代》,跳出百链网页后选择“图书”,选择搜索结果里带有“本馆电子全文(EPUB)”的一个点击,登录后即可阅读本书。
《寻路中国》
作者: 彼得·海斯勒(何伟)
本书简介:
《寻路中国》由“城墙”“村庄”“工厂”三条线索交织而成,共同编织出一幅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画卷。“城墙”部分,作者沿着长城自驾,带我们领略了中国西北地区被遗忘的角落,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地域发展差异;“村庄”部分,聚焦北京附近的三岔村,通过魏子淇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农村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阵痛与蜕变;“工厂”部分,则深入浙江丽水经济开发区,描写了胸罩调节环制造厂的起起落落以及工人们的生活,反映了中国工厂的快速发展和工人们的辛勤付出。这种多线并行的叙事结构,不仅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寻路中国》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中国的纪实作品,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的佳作。对于中国人来说,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熟悉而又陌生的中国,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何伟的笔下有了新的意义和启示。它让我们反思中国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走向,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外国人来说,它则是一本了解中国的绝佳读物,帮助他们打破对中国固有的刻板印象,以更加客观、全面的视角认识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一起跟随何伟的脚步,踏上这场寻路之旅,去探寻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的密码,感受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寻路中国》,值得每一位关心中国、热爱生活的人细细品味。
图书馆寻书指南:I712.65/48
《下沉年代》
作者:乔治·帕克
本书简介:
《下沉年代》是一部定义时代的史诗,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社会的全景图。作者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以及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通过他们的沉浮人生,展现了四段截然不同却又相互交织的故事,揭示了四种阶层的剧痛,写出了这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沉浮,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下沉年代》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不仅是一部社会剖析的杰作,也是对当代美国社会的深刻反思。它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变迁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让我们思考在面对时代的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如果你渴望了解美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感受时代变迁的力量,那么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让我们一起翻开《下沉年代》,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去探寻那些被时代遗忘的故事,去感受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坚守梦想的人们的心灵。
图书馆寻书指南:I712.55/169